最近跟一个才刚进入职场没多久的新人聊天,他说工作时最头疼的事情,就是领导只说不好,却永远不讲清楚究竟是哪里没做好,应该怎么修改完善。
“交上去一份方案,打回来重做。反反复复修改了4、5次领导还是不满意。他为什么不直接讲明白问题,让我好有针对性地修改呢?”
我想了想告诉他,“当真不是所有的领导都会‘手把手’带你,他们也没有这样的义务。况且,对于其他很多人来说,过分细致耐心的指导反而是一种负担。”
这是我自己的亲身体会。
我刚进入职场没多久,就遇到一位很不错的上司。在带新人的时候,他特别耐心,甚至会发一份详细到每一步的行动指南。
在最开始的3个月,我很享受这样的工作状态,因为只要认认真真按照行动指南做,我就不会出错,也不用承担什么风险。
但是工作到半年的时候,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反而成了我身上的枷锁,我觉得自己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——上司怎么指导我,我就只能照着去做,几乎丧失了创新和决策的权利。
冒出这种想法之后,我产生了逆反心理。
有时候领导交付给我做一个策划案,告诉我只要从某个网站上搜集资料,然后填充相应的内容进去就好。这件事对我来说就变成了“紧急不重要”的事情,因为我更愿意去做另外一些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。
有时候领导在Deadline之前反复催问我进度,他越催,我就越不想去汇报。因为心里总觉得对方不信任我,“我明明已经定期发工作简报给你了,干嘛还要催?还不是想看我有没有按照你说的执行?”
我在这种抗拒的状态中度过了3个月,总觉得这么干下去不是事儿,于是主动约领导聊了聊,跟他讲明了自己的状态。
“条条大路通罗马,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入职时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了。您是不是可以信任我一点,适当放权,让我去尝试一下其他方法呢?”
领导也很坦诚:“说实话,你是我带的第一批新人,我总担心指导不到位,影响项目进度。”原来他也有自己的惶恐和担忧,因此才始终不敢放我去摸索。
把事情挑明之后,我们彼此间配合的流畅多了。
领导在交付任务的时候不再长篇累牍,只是简单嘱咐一下工作重点和截止时间。而我也会在项目推进的关键时刻主动去找他汇报,确定已经完成的步骤和接下来的想法。
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上级,都愿意用最高效的“手把手”方法,去指导新人呢?
首先,并不是所有的职场沟通,都能直指问题要害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长、短板。在擅长的领域里,我们会“被知识诅咒”,看不到圈外人眼中的问题。
比如上司批评你客户信息统计的不够细致,此时他心里是有一套完整的模板,甚至可能业内人士也能是这么做的,所以这就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。但是在新人眼里,却并不了解所谓“细致”,不仅包含了客户的年龄、职业,还要补充对方的喜好和消费层次。
反之,在短板领域里沟通工作时,我们也只能凭感觉判断“好”或者“不好”,无法更进一步深入到技术层面去评价。
比如曾经作为项目策划的我,在跟平面设计师对接工作时,只能感觉到他的设计不符合项目调性,但是应该修改或者增加什么样的细节,我一无所知。因为那样细致地指导,已经完全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。
其次,每个职场人都各司其职,有自己的工作重点和职能边界。
在讲评《能力陷阱》时,樊登举例有些公司的CEO对自己的工作定位模糊,认为自己就是应该对内负责,帮助员工解决问题。这么做的结果是,公司一旦离开了他就全盘混乱。
一个CEO的工作重点一定是对外的,去链接项目、人脉,再把对接好的资源抛给员工们,让公司自行运转起来。
也就是说,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要倾覆在自己的工作重点上,而手把手带新人已经超出了领导者“指导”的边界,几乎相当于是帮员工做了他应该独立承担的任务,而放下了自己手上更重要的工作。
长此以往,整个团队都被束缚在一些基础琐碎的事情上。公司无法获得更好的发展,员工的薪资和晋升也必定会收到影响。
最后,啥都不懂的小白,其实是最具创意的“新鲜血液”。
在《思考的要诀:职场幸福工作术》中,松浦弥太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《生活手帖》招聘了一位新编辑,这个人几乎毫无经验,但工作态度倒是很认真。他递交的第一份文稿文辞青涩,一看就知道是新手的作品,但是其构思却别具一格,仿佛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。
经验丰富的职场“老人”往往会有自己一套成熟的流程,照着做不会出错,但同时也缺乏新意。相反,不被条条框框束缚的新人,反而更能产生创意性想法,打破原有的僵局,就如同公司的“新鲜血液”。
在电梯刚刚兴盛起来的时候,某酒店要安装一台电梯,却遇到了巨大的技术难题——如果安装电梯,要拆除部分建筑结构,不仅影响正常营业,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。
在多位技术专家陷入僵局的时候,进入会议室打扫的清洁工提出疑惑,“为什么不能把电梯‘挂’在大楼外部呢?”
这个“门外汉”的创意一经提出,顿时提供了一条“离经叛道”的的新思路。看似疯狂,最后却成为了最经济、高效、安全的解决方案。
每个人的职业发展,都有一段需要自己去独立探索的过程。
这段时间里,你可能会遭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、返工,身心都陷入迷茫、焦虑、困惑中,期盼着谁能直接告诉你“标准答案”。
但同年幼时学习走路一样,没有谁能够帮你走,父母一路搀扶反而减缓了你掌握技巧的速度。如果不摔几个跟斗,你永远没办法掌握平衡的要领。
如果你是职场新人,别总是期待上级手把手地指导你。
遇到问题必须先独立探索,实在无法完成时再去进一步沟通,主动寻求他人帮助,而非等待上级像学校里的老师一样,逐个步骤写下解题思路。
如果你是领导者角色,也必须重视指导技巧和职能边界。
太粗放的指导办法,的确会让员工陷入迷茫低效的状态,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进程。而超出职能边界的干涉,又会影响到对方的积极性和创意性,最后只培养出一个只会动手,不会动脑的“工具”而已。
愿你早日成为一个有想法,有能力,会沟通,也辨得明职场界限感的清醒职场人!
END.
婉君不走琼瑶风
职场领域自媒体作者
简书江苏省专题主编
鱼苗写作训练营辅导员
一个想用文字陪你慢慢变老的大梦想家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