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了一部很小众的电影《逆流大叔》,讲述几个在电信公司工作多年的油腻大叔,日夜担心公司裁员,为保住饭碗被迫参加公司的龙舟队,却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重新激活自我,燃起了本已被生活磨灭得一干二净的斗志。
相信这部电影会给“职场中年人”带来一些启发。
在职场趋于年轻化的今天,35岁已经被人称为“大叔”,一波波令人生畏的后浪汹涌而来,这也令35岁成为了职业生涯的一个分水岭,如果在这个年龄还未能彰显出一些个人独特的价值,甚至连方向都还没找准。那么很可能下一个走的人就是你。
于是,不甘沉沦、设法突破瓶颈成为了许多作为家庭顶梁柱的“35岁们”的一大目标!老马有火不是坏事,但也要注意别用力过猛,下面来看看我老友明哥的案例。
明哥在世界500强外资公司工作了十几年,虽然已经是个小主管,但在这种大公司想再往上升难度可想而知,他决定博一博,纵身一跃,跳到一家中小型公司去当总监。初来乍到的明哥意气风发,言谈间充满了优越感。
论资历,是个工作十多年的老江湖,论背景,是从外资名企跳槽过来的,理应得到众人的仰望!于是明哥铆足了劲,希望尽快在新老板新同事面前证明自己,带领团队创出佳绩。
对内管理上,明哥照搬了原来公司的管理模式,突如其来的各种流程和条条框框令下属们无所适从,没日没夜的加班、高压式的会议更是把人逼到了崩溃边缘。矛盾终于爆发了,陆续出现怠工、阳奉阴违甚至回怼的现象,辞职信接二连三。
对外BD方面,明哥奉行以我为主的宗旨,企图让客户跟着自己的思路走!但忽视了目前公司的背景已跟从前的公司不一样,现有的客户类型也跟以前不一样,明哥没有充分的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,未能站在客户的角度想问题,一味凭借经验主义和自拍脑袋去做方案。结果在一次合作会议上被重点客户当众狠批。明哥从此走下神坛,过去的辉煌可能只属于过去的公司,现在你什么也不是。
别以为躁动是年轻人的专利,对于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应充当栋梁、应登上人生巅峰的中年人来说,内心更容易产生恐惧和焦躁!明哥恰恰就是犯了这个错误,为了攀登顶峰而拼命,又因为想赢怕输而忘却了冷静的思考,最后使自己焦头烂额。其实当职业生涯发展到35岁这个阶段,更需要的可能不是初生牛犊的拼劲狠劲,而是一份从容稳定,这不仅指心态的稳定,各方面能力都应该达到稳定的水平。
除了明哥这种激进型,还有部分相对平凡的大叔,他们的职业生涯也遇到了瓶颈,但这个时候,他们选择了沉沦,也就是得过且过,每天走下坡路而不自知。要判断一个人是在往上攀登还是走下坡路,方法很简单,看看他有没过多的怀缅过去,经常说自己从前有多厉害,多辉煌。这些表现其实暗示了他已经过了自己的巅峰,正在往下走了。
那么,应该如何面对职场上的“中年危机”呢?
心理学上,怀缅过去其实是对过去的自己有一份强烈的追求感,而非未来的自己。
当一个人的发展出现了停滞,没有一个新的目标给他去追求。他就会越来越喜欢回忆过去的人和事。公司以前多好啊,社会以前多好啊,以前那样干活才叫做干活嘛,现在干的都是啥玩意。这些负面的碎碎念,进一步阻碍了自己吸收新事物,突破瓶颈。
适度的怀念过去其实并无不妥,它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孤独感,增进自信心。但如果过分沉浸在过去,不去学习新知识来更新完善自己。久而久之,就会把自己困在一个孤岛,形成一种与后起之秀们无法相融的抵触情绪。
那么中年大叔应该如何处理停滞不前的问题呢?
首先,要学会客观评价自己,既不要抹杀自己的经验和能力,同时又要放下架子,主动与年轻同事沟通交流,拓宽在以往经历中已形成的自我概念,尝试重新去追求一些比原来的自我更远大的目标,如《跑步圣经》的作者乔治·希恩,他原本是一名医生,从不运动,退休后才开始练习长跑,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马拉松运动员,活出了精彩的第二人生。
愿以此文与职场上、生活上的各位“大叔”朋友们共勉!